外附校友联谊会

标题: 似曾相识的陌生人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林伟    时间: 2008-9-2 14:38:54     标题: 似曾相识的陌生人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王辉    时间: 2008-9-2 16:25:10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王辉    时间: 2008-9-2 16:28:27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左惠珍    时间: 2008-9-2 18:02:47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方卫平    时间: 2008-9-2 18:11:11

赞成林伟的看法和建议。
作者: 史晓帆    时间: 2008-9-3 00:07:55

人人都想往美好的友情,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又存在着差距。

 

外附网是一片交流的天地,共同的童年是联系的纽带。这个世界分明虚拟成分不低,却可令我们暂时忘却现实中荣辱与共的朋友,忍痛取消与情人的约会,挤出宝贵时间来此凑一把热闹。那种劲头那种痴迷,连我们自己都诧异。谁让我们赶上了小时候连梦都不敢想的网络时代?

 

外附网上诚如现实世界,不能祈求人人都是朋友,也不能祈求每个话题人人都感兴趣。但灵感来了,遇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,扎堆聊上一阵,将长长的诗句从北京一直连到巴黎,再连到澳洲,岂不美哉乐哉?能在一起一乐,陌生又何妨?

 

有时候,也会感觉无聊和没趣,那就歇几天,连网都懒得看,省下时间去会现实中的朋友。情绪再来时,再来聊一痛;又觉无趣,再离开几天。来去自由,无牵无挂,不也挺好?

 

有时我们会吵架,谁让我们是人?待到心情平静时,可能又重归与好。倘若从此反目成仇,分道扬镳,那也没辙。没准等快去天上的学校报道时,还有大彻大悟的机会。

 

政治话题敏感,且多禁忌,亦容易引起分歧。但一味避之怎能避得了?如海内外校友多多理解各自的处境,持不同观点者多多宽容彼此的政见,没准在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,我们的神经能够更坚强,我们的视野能够更开阔,我们能够更加优雅地谈论这个世界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作者: 韩英    时间: 2008-9-3 05:54:57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倪庆云    时间: 2008-9-3 09:53:49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周莉莙    时间: 2008-9-3 10:11:56

          林伟提出的这个题目有讨论的潜力。方兄的加入也给这讨论添了把火。
          首先恭喜韩教授入佛教扫盲班,虚心好学的精神更让我对你刮目相看。等你扫盲毕业了,学姐一定陪着你好好聊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其实相识也好,陌生也罢,自古以来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,有争论有分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。当这种让人有些尴尬的场面出现时(尤其是在新老熟人之间),我觉得不应该去责备拿出来被讨论的话题,我始终认为这些话题本身是无辜的,虽然我本人对一些话题并不感兴趣。就好比一桌酒席做砸了,没有人会去责备羊腿,牛排,五花肉什么的,只能说大厨师的手艺欠火候。就算不吃荤的,都换上豆腐,萝卜白菜等清一色的素菜,伙计们若不改进厨艺,豆腐照样会煮成一锅粥。网上讨论问题是一样的道理,关键是每个参与者的心态和出发点,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倒是希望校友会能倡导一种百家争鸣,百花齐放,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的民主气氛,(除非思想言论自由真的受到某种限制,那就不仅仅是一个校网的问题了)。如果因这种气氛而导致两派之间的反目成仇,从此视如陌路,(当然谁也不希望这种局面出现)  用晓帆的话讲,“那也没辙”,所谓“天要下雨”,“娘要嫁人”,‘天要打雷’,“人要吵架”,你管得过来吗?这种事可是防不胜防的,   一如天有不测风云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建议大家看看最新的一个关于“张丹红”的贴子里燕青同学和牛画家的对话,我觉得非常得体,有分寸,很有绅士风度,他们讨论的恰恰是一个相当敏感的政治问题,他们彼此对对方的态度应该受到嘉奖。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-9-4 8:58:15编辑过]


作者: 黄晓敏    时间: 2008-9-3 16:33:00

没有消失,我在瑞士山上,大家说话都听着哪。

诸位的发言本身,代表了这个网站的魅力。如韩英所说,我们关注从前忽略的事物,发现不懂的东西,听到新鲜的说法,扫盲......,这不正说明上网除了求同",也为"求异"吗?

关于话题,我同意晓帆和莉莙,有些大概是避免不了的。政治是个有意思的问题,如果想说,干吗憋着呢?只要不给网站带来麻烦,不对校友作个人攻击,热闹丰富的争论挺好。

网上对话,可以挑选话题,多听少说,有来无回。对象是"似曾相识的陌生人",语言行为和功能都改变了。这是个语言学趣题,也许留给协燕那样的语言学家。

借着林伟的"求小同存大异",我也冒昧扫一扫兴: 在某些情况下,是否可考虑"去真存伪"?(不是去了惠珍只存林伟) 请别误解,我非常佩服真实的人,但真实不一定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。象惠杰说的"把感冒、肚子疼、脚气的烦恼化成一个骂,求自己痛快",这样的真实还是藏起来好。从不做饭的家人,忽然勤奋一回,却令人无法下箸,你可以直说难吃,可以微笑不语,也可以鼓励,不见得后者就一定比前者卑鄙。只要不是违心的阿谀奉承,可以不算虚伪吧?

奇梅姐说的"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",正是我想说的。我跟奇梅姐一样,现在对人评价比年轻时宽容得多。自己的毛病就很多,不是也得别人容忍。孔子的"仁"源于"二人"关系,萨特说"他人即地狱",其实反过来说也可以。如果人人能够 "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",这个世界就舒服多了。


作者: 周莉莙    时间: 2008-9-5 11:31:54

晓敏,你终于出山了。本应给你写个电邮,却因我原来的E-mail 地址的密码和提示问题全忘。你的地址也在里面,搞了一个多月邮箱就是打不开,你的电话我也忘记。只好借这块宝地想问一下你今年是否打算回北京?何时?若凑巧,我们企不可以在北京和咱班的女生男生等众乡亲们见个面,大家热闹热闹?
我 E-mail 的新地址如下:
lijun3711@yahoo.ca.   先说到这儿,等着你的回音!
作者: 史晓帆    时间: 2008-9-5 14:01:42

 细想起来,无论什么学校,多数校友之间都可以陌生人相称,即使同班同学多年不联系也如此。但林伟忽地一语道破,让人心中难免有点悻悻。林伟的用意无疑是十分善意的,旨在提醒大家更加小心地呵护一份来之不易的校友情谊,保持校友网的和谐气氛。后来几位校友的发言也与林伟的想法是相辅相成的。即要保持个性,各抒己见,又要和谐相处,这是门艺术,是门学问。我本人宁愿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我们外附人能够达到自己的目,我们毕竟还有时间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这个论坛讨论的题目包括忆旧,友情,人生,文学艺术,政治,宗教等。大家有些担心政治话题容易引起分歧。但如果想一想,我们就发现,平时不是也常常在朋友之间讨论政治话题吗?不是也常常为不同的观点而争论,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吗?但争论过后,朋友还是朋友。外附校友们如果能以朋友的心态探讨政治问题,就能保持君子和而不同了。

    我十分尊重卫平,不仅因为他是校友会领导,还因为他长期默默为校友做奉献的精神。卫平经商,但他其实对政治有浓厚的兴趣,我问为什么,他说因为忧国忧民。看了他简短的留言,能够体会出他从全局考虑也有所担心。但我想对他说,大家一定会支持校友会的工作的。
作者: 燕清    时间: 2008-9-5 14:20:06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08-9-8 14:04:48

得亏晓敏是大学教授,听她说话,自然把自己往成年人里头想,不然,说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真要觉得自己是在私塾里头了。

这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确是人类可以普遍接受的社会交往原则。

其它文明里,几乎都有相似的思想。

不管认识不认识,有这么个思想,就可以交往,否则就不能交往。

“不打不成交”,是好汉们终于坐在一处为消除隔阂常说的祝酒词。几个好汉悬些成了另外几个好汉的人肉包子,玩了一场千钧一发的心跳,一旁的人好歹也只能这么劝慰一声。

不过,即便在信息不发达的当时,好汉们也知道这么“打”也要尽量避免,也真的不是成心的。“打”得不那么浪漫,人都打没了,没了本钱,往下怎么说故事呢?


作者: 黄晓敏    时间: 2008-9-8 14:10:30

莉莙:已给你回了邮件,不知你现在能否打开。我的邮箱地址在此留言版就能找到。

目睹了你的周末,烧烤和饺子都馋人,但我最羡慕的,还是你自己种的青椒、茄子、西红柿!


作者: 周莉莙    时间: 2008-9-13 10:19:45

晓敏:    发来的邮件收到了,谢谢老同学的惦记。即将重返北京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。
        今年后院里试种的西红柿我只收获了一个!大部分都被院子里一种叫旱赖(marmotte)的小动物吃光了,这种动物个头儿大,不怕人,尤其不怕我,经常和我在院子里大眼瞪小眼的对着干,打洞本领超强,堵上一个,它立马又打出三个来!专吃蔬菜,小菜地被它弄得一片狼藉。这里禁止捕杀动物,属违法行为。只好少吃一口,都给它上贡了。玉米的收成不好,个头儿小,不甜,因为今年雨水太多,农场主们都在抱怨。
眼下是种郁金香的季节,从欧洲进口的,据说要赶在土地上冻前把花头埋下去, 明年四,五月一准儿开花。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-9-13 10:24:19编辑过]






欢迎光临 外附校友联谊会 (http://waifu.zhongyueyong.top/) Powered by Discuz! X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