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附校友联谊会

标题: 外附画册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09-3-11 10:55:20     标题: 外附画册

 

外附3300学生,101个班,出外附成立50周年纪念画册,设计每个班出10种以上的照片和文物。

如今,好歹一个人,手里几台相机,倒退几十年,几个人,几十个人,几百个人手里没有一台相机。

瞧媳妇难为无米炊,谈何容易!

文字好说,上下五千年,什么时候需要,努力一番,人的音容笑貌便跃然纸上。但是,鲁达拳打镇关西,好生痛快,鲁提辖什么模样呢?那让恶势力失禁的拳头真有坛子般大小么?提辖多大的官?派出所所长?是怎么一身官服呢?

扯远了。

昨天开会。与会者60余人,包含了59年入校的老学长和88年离校的小朋友。

校友会A组成员向众人交待。嗓门大,语言清晰,考虑周到,真诚恳切,七八个人,此起彼伏(想比喻他们个什么,比如,春天了,按节气算,都怎么出来了。觉着有失恭敬,放弃)。应该说他们是雨后的蘑菇雨后的笋,他们是春的花骨朵,除非地球停转,要不然是谁也挡不住了。

春天好,可照片呢?

倪庆云和沈丹对我横起眼睛,说我这个班没什么照片,说我一副尽力的样子其实完全没有尽力,要我摸摸我的心。我拍案而起,冤枉,我们班,真的找到了大家都想看到的几幅珍贵照片。

我不尽力,那你们呢?

他们说,一个班,给了上百张照片,还在给。一个班,不是一个班,是一个班,不是一个班,是好多班里平均一个班。

A组组长徐锦熙,副组长董林扬言,《外附画册》是有史以来类比最好的画册。

我们受教育多,向以谦逊为本,觉着言语张扬了。

太狂。

可是,我们前看后看,左看右看,确有资格出此狂言的没有。我们狂不狂,给历史填补个空白吧。

校友会A组组长徐锦熙,副组长董林,成员:沈丹、倪庆云、左惠珍、马小卫、鄂学文和宋岱。

谨向活力四射、高尚自尊、柔情万种、工作高效率高质量高追求的A组全体致敬。


作者: 林伟    时间: 2009-3-11 13:58:20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韩玲玲    时间: 2009-3-11 21:00:30

“外附”再次让我感叹。从77年彻底离开这个集体(除了和个别同学有些联系),可以说没顾上再想起她。当兵,上大学,工作,到美国先后念了两个学校,三个系,校友一拨一拨的,都乱了。一直到2007年同外附同学的聚会才让我突然意识到我心里对这些“校友”的感觉是多么近。30年,感觉一下子就回来了,好象从来没有离开过。和其它校友聚会从来没有过这种深层的感动。大家没有装腔作势,没有故弄玄虚,有的是真诚,喜悦,轻松,和亲近。

出画册谈何容易,工作量巨大,繁杂程度极高。单就我们班,鄂学文给大家光是伊妹儿就不知发了多少,收集的照片很多都极其珍贵。他还把照片做成了影集给大家,并不断更新。没有对这个集体的热爱,哪里来的动力作这些与养家糊口没有关系的事。

外附让我感动。外附牵动着我的心。谢谢校友会。


作者: 倪庆云    时间: 2009-3-13 11:53:38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09-4-10 12:16:40

据报,校友会A组(《外附50年纪念画册》专业),从15日到493个月,开了8次会。如今第一阶段工作正在收尾,成绩卓著,比最初想象的要好。A组成员兴奋得互相亲吻拥抱。

一个消失了20年的学校,师生隐蔽在巨大的三维空间,几乎星散到了火星上,如今要在校旗下集合,响应者如此真诚和深情,组织者如此热情,办事如此干巴利落脆。

感叹。

感叹天地之间,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。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-4-10 12:24:04编辑过]


作者: 林伟    时间: 2009-4-10 13:42:13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左惠珍    时间: 2009-4-10 17:43:50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倪庆云    时间: 2009-4-10 17:45:20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韩玲玲    时间: 2009-4-10 21:18:31

显然情报还不够栩栩如生,比如我们还不知道具体谁和谁拥抱了,谁和谁亲吻了。[em01][em01][em01]

[em01][em01][em01]
作者: 左惠珍    时间: 2009-4-12 10:20:59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倪庆云    时间: 2009-4-13 17:43:14     标题: 私密不可外传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09-4-14 21:59:15

青蓝大厦。徐锦熙的办公室。天气有些热了。

打开信封,抽出120135的照片,我们的童年,我们少年,我们的青春…… 我们曾经有过的,也是永远属于我们的美丽年华。

打开信封,抽出一张录取通知书,一枚校徽,一篇作文,一手很有风采的诗,一张1968年毕业却是1985年签发的毕业证书,一张成绩单,一本从《李双双》开始记录的手抄歌曲集……

有琉璃塔,有纪念钟,有纪念碑,有那个带吊环带爬绳带软梯的组合架子,那个文艺宣传队排练的空楼原来就是外附的诞生地……

再拿起信封,已经没有了开始的轻松和随意。这每一个信封突然有了分量,里头的内容不知又会引发我们怎样的感叹和激动。

午后坐下,一直看着,想起来看腕上手表,已经将近六点。

我面对的是校友会A组几个月来完成的工作。

我觉得,外附人,挺好,当个外附人,挺好。


作者: 倪庆云    时间: 2009-4-17 15:17:56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左惠珍    时间: 2009-5-20 14:20:34     标题: 画册 - 征集书名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09-5-20 15:04:35

起名字,是大事,也是小事。

以前有个同事,最为开通,有个儿子,决定叫“一”。以后连姓也省了,叫“零一”。本来想用“O”,派出所不干。往后谁见了这孩子,讨个照顾,那同事和我关系不错。

画册的名字不是一个人定,就是大事,凭这几年的经验,加上这几个策划的脑袋,简直是大麻烦事。

建议一:《南新华街二号》

和平门的校址是原北师大的地方。北师大之前是北大,北大之前是同文馆,那是中国新文化的起源,那是中国民主的发祥地,简单的名字之下,是排山倒海的力量。我们和北师大没关系,可我们用着北师大的地方,那关系就不小。

这个名字肯定要被否掉,因为后来直接进入西院的没来过这儿,和这儿没关系。光说你们,我们呢?你怎么处处显着自私呢?你再这么着,大家不一起玩了。

我觉得反对我的浅薄。那个谁是北京生人,籍贯写的却是山东临沂。你不愿意不行,就是这么论的。

这个理儿其实说了几年了,可是说不通。

名字可以有多种选择,我这个道理应该不错。

唉,我还是听别人的吧。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-5-20 15:09:20编辑过]


作者: 倪庆云    时间: 2009-5-20 17:26:41     标题: “西院”如何?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马小卫    时间: 2009-5-21 09:27:15

给外附画册起名,比给刚出生的孩子起名难多了。有各种字典,起怪字的找康熙字典,再不行,找个算生辰八字的,花两零钱就有了。外附己走过半个世纪,风风雨雨,沟沟坎坎,南新华街2号,一个充满了历史感的校园,其实是外附真正的发源地。代表了那个特殊年代一段永远值得纪念的学校生活。外附在那里发展,壮大,成熟,走向了她的全盛时期。那时的北京城都知道全北京市有两个学外语的学校,一个在和平门,一个在白堆子。惠杰不愧是文人,怀旧都要怀出水平。凡事不可能面面俱到,画龙重在点睛。

其实外附画册就不错,但毕竟这个学校己不存在了,那就建议:外附拾旧画册。

[em17][em17][em17]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09-5-21 11:02:46

找了个资料,贴这儿。

北京和平门、复兴门和建国门的来历 

 

明清遗留的老北京城,本由平面呈倒“凸”字形的内、外两城所组成,开有“内九外七”共16座城门。在这16个老城门之外,另外多出和平门、复兴门、建国门。

明清时期,老北京的城门非简单的出入通道,而是设计周密的整套城防要塞。每座城门,均由城楼、箭楼及连接二者的瓮城所组成,瓮城之中,形成封闭的空间,敌军一旦闯入,即被“瓮中捉鳖”。 

  和平门、复兴门、建国门都不曾具备上述设施,它们只是在清朝灭亡之后,为了交通方便,陆续在老城墙上开辟的通道而已。 

  和平门开辟于1926年,其目的是沟通被内城南城墙阻隔的北新华街和南新华街。 

北新华街在清代曾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排水沟。

1913年,袁世凯政府的内务部总长朱启钤将这条排水沟改建为暗沟,在其地上兴建了一条北起西长安街,南抵内城南城墙的街道,命名为北新华街。朱启钤原拟将该处城墙打通,使北新华街与外城新建的南新华街连成一线,再接上中南海袁总统府西墙外新建的府右街,共同形成一条新增的沟通内外城的南北干道。

正阳门外的富商闻讯,担心此举会导致行人分流,影响正阳门外商业区的生意,遂行贿权要,游说当局,说是打通城墙会泄漏风水,不利于总统。迷信风水的袁世凯信以为真,阻止了打通城墙的计划。 

  19264月,冯玉祥国民军将领鹿钟麟出任北京警卫司令以后,下令将南北新华街阻隔处的城墙打通,开辟了两个门洞,分为上、下行通道,并安装了铁门,命名为和平门。1958年,为改善交通,将和平门门洞拆除,形成更为宽阔的城墙缺口。 

  据北京市档案馆1999年第四期《北京档案史料》所载《日伪统治时期华北都市建设概况》记述:1939年,日寇侵占北京时,在内城东西城墙上扒开的两处缺口,新辟城门,未设门扇与门洞,因陋就简,从未修饰,为以后的复兴门和建国门。 


作者: 穆小芒    时间: 2009-5-21 15:31:07     标题: 书名

首先要感谢校友会各位及《画册》编缉团队(据说是A集团)各位,辛苦大大地!

关于书名:

一、我个人最希望的是:最简单明了的“外附”两个字。无论到哪儿、啥时候、一说都明白。

  《外附文集》、《外附图册》、《外附诗集》、〈外附画集〉、〈外附影集〉、〈外附剧集〉等。(当然,也可能“着急”。)已出的〈天上的学校〉就是文集,如想接着出,就是二集、三集。。。整,就是一个系列。

二、现在已有了一本〈天上〉,那就再接着用就是了。省事、省心。〈天上的学校〉文物专辑。封面设计都尽量保持一致。

三、〈南新华街2号〉不是不好,知道的是有渊源,有历史,有讲头。不明白的,以为是户口本呢。〈西院〉也可能有历史,往地下挖挖,说不定能刨出点儿成吉思汗哪个王爷的东东呢。而且,这两地界儿多少有些区别,大家都说了。但要说“外附”就没问题,那边都认可。〈天上〉呢太虚了点儿,没着没落的,到是符合现状。

再说几句有关编辑的想法:

这本书不好编,有很多技术细节要注意。

资料年代相隔太久,新近的应无问题。老资料,老照片,特别是那些实物的拍照,如果不是专业的话,到时候拉不大,肯定糊。尽管可以PS,但效果不行。上千张照片要处理,可是要有时间的。旧照和新照片放在一起的话,很难看。当然,编辑如能注意此问题,尽量归类安排,可能会好些。

此次大量图片照片,全彩,普通纸印出来质感会很差,一定要用高克数纸,180克或以上?500页!很厚啦!拿在手里沉甸甸的。那封面至少要300克以上。光纸300克很容易翘角,皱纹纸稍好,但如果书的体积规格太大,也不行,是否考虑硬封面。那成本又上去了。

瞎嘞嘞两句,反正都盲了。


作者: 韩英    时间: 2009-5-21 22:43:51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王辉    时间: 2009-5-22 07:26:50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韩英    时间: 2009-5-22 07:51:29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穆小芒    时间: 2009-5-22 10:00:41     标题: 支持哈!

QUOTE:
以下是引用韩英在2009-5-22 7:51:29的发言:
再起个外号儿:外附小人书 (里面都是“小人儿”,没“画儿”)

[em01][em01][em01]

韩教授,这个名儿好!《外附小人书》

你看,俺们63年一入学就知道早晚有一天能看上自己骗的小人书,所以那时就把英译定下来了!

《Little People's Book》!前面加“外附”拼音,大功告成。

韩教授出马那是怎么都成功,多指点着他们点儿。

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09-5-22 10:17:34

小芒的《外附OO》,我以为很好。

直白,简单,坦诚。我是什么,用最容易懂的语言明白告诉你。

最近看了几个美国电视剧,知道美国人和人打交道,能告诉你我是谁,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。我说,我是123,如果对方积极响应,说是321,那就是朋友的预备阶段了。

写画册的时候,犹豫了几犹豫。

辉脑子快,其实不是画册,主要是照片。可是,写个影集呢(《外附影集》),也不合适,里头大量的照片以外的内容不得体现。“小人儿书”和内容最贴切,一分钱租着看一次,也有最广泛的民生意义。不过,咱这小人儿书忒大个儿,捧着能稍微坚持一会儿,躺下举着看,一会儿也坚持不住(试的时候,千万留神,别砸着自己)。

《外附OO》填空。

“文物”好么?现在盛行的说法是,50年过了一半,还有50年,发愁怎么
  
过。把自己的东西说成文物,和潘家园叫板?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-5-22 10:18:05编辑过]


作者: 马小卫    时间: 2009-5-22 11:07:53

画册也不一定都是画的,照片也是画面。而且据说校友会己邀校友画家画插图。我见过新华书店出售的画册,里面什么都有,包括摄影作品。

[em12][em12][em12]
作者: 倪庆云    时间: 2009-5-22 11:27:50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09-5-22 12:17:44

《天上的学校》定名以后,想翻译成六种文字。学外语的,就这点儿本事,有机会就绝不跟谁客气。

怎么翻译“天上”,有过周折。

英国人说HEAVEN,应该是吃到什么特别好吃的东西,比如大师特选郝克弗尔奶酪搭波尔多1992。法国人说CELESTE,是超出想象的好,比最高比较级还厉害一些。

其实是西班牙语一家的问题。西班牙语说,“天上”有宗教色彩,你们是宗教学校么?

咦!

那个,什么,什么来着,二儿他妈,再烙五张糖饼!


作者: 穆小芒    时间: 2009-5-22 13:36:13     标题: 《外附文物卷》

《外附OO》其实多个字就是了。《外附文集卷》、《外附文物卷》、《外附诗词卷》、《外附书画卷》、《外附懒龙卷》。。。

这回的内容是不能叫画册。么都有,花而不画。

可能的话,编辑要多加点儿文字说明。不仅是内容有介绍的必要,而且有利于版面设计。内容多、材料杂、开张大、很难设计出比较振奋的蝴蝶版。单凭每班几百字的介绍是填不满白的。

不过,惠杰,我现在胃口不太好,5张糖饼太多了,别点那么多,浪费。1张家常饼,加半斤天福号酱肘子,就中。或打包带走。


作者: 韩英    时间: 2009-5-23 08:34:08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09-5-23 17:00:38

捋着韩英的思路说,可以建议:

《外附2009

今年是好多周年,我们不那么喜欢热闹,可是赶上了。

有延绵不断的意思。前头不知还要走多远,在这儿打个尖儿。


作者: 倪庆云    时间: 2009-5-25 11:48:53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穆小芒    时间: 2009-5-25 13:04:50     标题: 眼睛发花?

韩教授眼睛最近是不是有些发花了吧?

那《外附OO》哪里是老木头写的,那是惠杰大主编的创意!

但我还是支持教授,这其实应该是个数学问题。惠杰定了5张糖饼,题目上用了两张、自己留两张、还有一张是老木头的,但老木头那张要搭半斤天福号酱肘子。看在戊子之夏,咱都在马背上呆过,我留半张给你。


作者: 王辉    时间: 2009-5-25 17:14:49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09-5-26 11:05:13

看小芒几次提到“天福号”,心中感觉异样。

一张家常饼,加半斤天福号酱肘子,气势浩然。

这样的家常饼用精白面六七两,半斤天福号是小一斤生肉,我们当然还不到廉颇的时候,可那武松,不也是传说不是。

不过,举着这份吃食,凝思有顷,幸福如HEAVEN

需要吃的时候,吃是最好。

要不,画册也用个吃的名字?

想不出来。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-5-26 11:05:35编辑过]


作者: 王辉    时间: 2009-5-26 19:22:50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周彤    时间: 2009-5-26 21:27:44

如归---外附人的青春, 不知道是否可以。


作者: 韩英    时间: 2009-5-27 07:52:38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穆小芒    时间: 2009-5-27 08:36:09     标题: 封面设计?

QUOTE:
以下是引用刘惠杰在2009-5-26 11:05:13的发言:

看小芒几次提到“天福号”,心中感觉异样。

一张家常饼,加半斤天福号酱肘子,气势浩然。

这样的家常饼用精白面六七两,半斤天福号是小一斤生肉,我们当然还不到廉颇的时候,可那武松,不也是传说不是。

不过,举着这份吃食,凝思有顷,幸福如HEAVEN

需要吃的时候,吃是最好。

要不,画册也用个吃的名字?

想不出来。


惠杰这整的是封面设计还是啥?一小老头,手举卷肉烙饼,高举过头,目视远方、庄严浩然状。不知内情的还以外是米国自由女神啥时候不仅变了性、连举着的火炬都成了大饼了。

这个造型放书面上差点儿意思,干脆聚会那天站门口当招牌。估计举着的饼,要不了两分钟就没了。

至于武松同学,那没的说,“有好牛肉,先把五、七斤来下酒!”这刚是头盘!我不跟他一桌。


作者: 穆小芒    时间: 2009-5-27 08:54:29     标题: 韩教授点名

韩教授上课估计经常要点名。但把一个银叫出三个半名来,那肯定是教授以上级别的。而且,您哪中文上边那一大段,是西班牙“爱死你扒掉啦”吗?

惠杰那边也是,连天福号酱肘在帖子里出现几次也记日记本里了。其实,我这个人不挑嘴。不一定是天福号的,小店里的猪头肉也行。正赶上闹猪流感,咱多分担点儿,其他的革命同志就少几分危险不是。

外附已经有了“文集”《天上的学校》;马上又会出“画集”《大饼OO9》。建议下一本是《吃遍全球!》。


作者: 倪庆云    时间: 2009-5-27 10:08:54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吴健芳    时间: 2009-5-29 11:01:17     标题: 跟着搀和

       看了留言,忍不住也跟着搀和一下,瞎想了几个名字:

   一、《外附影象》---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人家老谋子常弄什么“桂林影象”“海南影象”,展现当地风采,咱也展示一下外附人的风采。

  二、《外附记忆》---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不管是照片还是其他的物品,都是我们对当年外附生活不灭的记忆。

   三、《外附青春》---

           是前面周同学提出的,我看也不错,那些老照片和物品,不都是记录了我们的青春时代吗,看着就让我们想起在外附学习、生活的青春年代,挺好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瞎咧咧几句,凑个分子。


作者: 吴健芳    时间: 2009-5-29 11:24:25     标题: 凑个分子

  看了留言,忍不住也跟着搀和一下,瞎想了几个名字:

   一、《外附影象》---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人家老谋子常弄什么“桂林影象”“海南影象”,展现当地风采,咱也展示一下外附人的风采。

  二、《外附记忆》---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不管是照片还是其他的物品,都是我们对当年外附生活不灭的记忆。

   三、《外附青春》---

           是前面周彤同学提出的,我看也不错,那些老照片和物品,不都是记录了我们的青春时代吗,看着就让我们想起在外附学习、生活的青春年代,挺好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瞎咧咧几句,凑个分子。(看留言没贴上,再发一次)

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09-6-10 11:39:11

据报,收集的照片持续增多,已经在1500幅以上。

   主办人之一沈丹兴高采烈。她说,唉呀呀,这些老照片真好,越看越爱看。

沈丹情绪好有另外的原因,她又要当母亲了。我问她,是书先出呢,还是孩子先出呢?她没有算过,默默地算了一会儿(外附人的数学,唉……),说差不多是一个时间。我问孩子有名字了么(我心想孩子和书共用一个名字不好么?)?孩子已经有名字了,不管男女,都是一个名儿,老人给起的,愿意不愿意,喜欢不喜欢,就是它了。

我们这画册的名字却仍然是悬疑。

不怎么赞成“青春”。青春就是男女爱情。知道有人在学校有爱情,有方式,有过程,有地方,有有形的证物,有无形的冲动。我们不知怎么搞的,没弄着。我们是多数,弱势的多数,更要讲少数服从多数了。

 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-6-10 11:39:59编辑过]


作者: 左惠珍    时间: 2009-6-10 12:40:08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倪庆云    时间: 2009-6-10 13:30:42     标题: 起名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09-6-26 13:56:44

 

 

外语附小五年级说明辞

 

 

1963年夏天,城里几乎每个小学都选了几个二年级小学生,派到某些角落参加笔试和面试。最后,大约160个孩子胜出,钻进南新华街路西一座大门儿,接着读三年级。这些素不相识的少男少女成了同学,四十六年一眨眼就过去了,这帮老男老女还是同学,无非是改称校友而已了。

据说,选拔这些男孩子和女孩子是为了将来做外交官的,所以不仅要聪明,口齿也要好,相貌尤其得考究。确实有不少美人儿胚子,也确实有许多粉唇的小白脸儿,然而庸常之人却占了大多数。不管以相貌美丑论,还是以功课优劣论,或者以品行高下论,甚至以出身贵贱论,无忧无虑的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分出无形的等级来了。

他们认真读书,或者不认真读书,乃至不读书,终于等到了跨出那座大门儿的一天。他们进入了所谓社会,就像小鱼儿投身于江河,愉快而又仓惶地顺流而下了。为了信仰,为了功名,为了生存,为了爱……他们东奔西突摸爬滚打,混得惨的头破血流,混得不太惨的也是鼻青脸肿,远没有当初意气风发的模样了。不管以财富多寡论,还是以官位高低论,或者以事业成败论,甚至以婚姻聚散论,这些遍体鳞伤的家伙们也自然而然地分出有形的层次来了。

最不幸的孩子,是那些离开了这个尘世的人。因为病与祸,因为罪与愁……他们从同学们的身边和视野里走开,默默地远去了。我们在生活里已经看不到他们的身影,只能在这些相片上去分辨他们稚嫩而模糊的面颊。我们终究会明白,那是一条大家共有的归途。早晚有一天,大家都会永久地成为——仅仅成为相片意义上的人。那些将彼此隔开的等级和层次,那些功名利禄的追逐与算计,在同一的宿命面前能有多少意义呢?

所以,这些曾经在同一个年级里生存过的人,将永远珍惜与这个年级有关的所有记忆,并将永远牢记大家共同的昵称——小五儿!如果没有献媚之嫌,我们还想特意向女孩子们强调,岁月无情,而你们在我们的心目中永远美丽如花,就像刚进校门儿那天一样!(刘恒)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-6-26 13:57:21编辑过]

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09-8-14 15:01:37

    做了一个梦。

梦见方卫平举着一摞画册的彩色校对稿,旁边围着人看。我心说,方卫平这个人,就好显摆,又一想,老大不容易的,换我,也可能这么着。

钱力军说什么写得好,这么写,什么都有了,但是要改一个什么字,用了杆红笔,在稿子上画。

一会儿,方卫平被一群女生围住了,踩着桌子椅子,我心说糟糕,方卫平这人有弱点,遇着这局面,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。我招呼倪庆云,赶紧,把方卫平塞给女生,把稿子抢回来。

彩印稿好漂亮,我的眼眶都湿了。再仔细一看,不对,这怎么有了一幅山水画了呢?方卫平大模大样的走过来,怎么不对呀?这是宋代五台山,你看山上,松树底下,不是张林和他老婆么?

倪庆云看了一眼,跌坐在地上。

方卫平明白了,转身跑。我跟着跑。这是外附的小学楼的走廊里。刚才那些女生里有杜艳。

挺老长的走廊,从这一头儿,跑到另一头儿,闯进一个教室,画册在这里,几十个人笑着,拒绝还给我们。方卫平没了刚才的温柔,拿出抢篮球的劲头,好歹抢了回来。

页码全乱了,有缺页,我伤心地闭眼。

睁开眼,看见马小卫扶着鼻涕眼泪的倪庆云,一边数落。

多少年来,我的梦都吉祥。这个梦,把我吓醒了。


作者: 倪庆云    时间: 2009-8-18 16:03:47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周莉莙    时间: 2009-8-19 09:56:59

诸位看官有所不知了,惠杰的梦一点问题都没有,梦和现实总是反着的,梦里哭的,现实中会笑;梦里惨的,现实里艳福不浅,身边美女多的难免会顾此失彼也...




欢迎光临 外附校友联谊会 (http://waifu.zhongyueyong.top/) Powered by Discuz! X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