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附校友联谊会

标题: 见证文人雅事(之二)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林伟    时间: 2012-7-24 10:38:18     标题: 见证文人雅事(之二)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刘峥    时间: 2012-7-25 08:54:23

林伟的小文儿写得很有味道。赞!崔先生做事高调,霸气外露,但作品还真是没的说。
作者: 林伟    时间: 2012-7-25 19:07:13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林伟    时间: 2012-7-25 19:22:29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穆小芒    时间: 2012-7-25 19:40:05

崔先生笔力猶劲,意境欠佳。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12-7-26 12:34:05

辛冠洁书法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12-7-26 12:35:34

感谢林伟。
孤陋寡闻,这几位名人我都没听说过。赶紧学习一下。
辛冠洁在网上的作品罕见。找了一幅,贴上,可能也没什么代表性。不过,书法,两三个字就能见功夫。中国人前几年还很重字,有一笔好字就是有学问,领导们大都为有一笔好字而光荣,一笔破字永远被人看低。虽然到底是官场炎凉,想起来,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可爱的遗存。辛先生当年的得意应该远盛于今日。22年生人,老先生还能慷慨赴会,真是硬朗。
相比之下,崔如琢是一个年轻人。中国画很特别。一个是师传,谁是谁的弟子,就怎么样了。艺术是特别讲究个性的生意,师传,尤其是忠实地继承师传,有意思么?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死掐,雨果和巴尔扎克互相看不起,大家都好。二一个是题目永恒。荷花好,但是连小便池上头都是,就单调了。
崔先生的画儿其实不错,也找了一幅,贴上。
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12-7-26 12:39:46

崔如琢的荷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12-7-27 21:59:36

[attach]16294[/attach]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12-7-27 22:00:48

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

许浑

红叶晚萧萧,长亭酒一瓢。  
残云归太华,疏雨过中条。   
树色随关迥,河声入海遥。
帝乡明日到,犹自梦渔樵。
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12-7-27 22:37:28



认识林鹏。
四一年的资格。比较好的时候,是在朝鲜,当军报主编。他这个资格的再没本事,以后好歹都是个什么。他老先生却是一路不顺,越干越抽抽,退休的时候是个处长,和几十年前的军报主编平级。
在牛棚无聊,得了几张晋唐的帖子,没有笔墨,就在大腿上画。画来画去,真的画破了几条裤子,画成一笔好字。
记着他的两句话。一,字是练出来的;二,任何时候都不要马虎。
现在明白了一些,可能干什么都是这个意思吧。
2005年,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“林鹏草书展”,有丈二匹十二条屏杜甫《秋兴八首》,酣畅淋漓。当时有人说到“南北二林”(南面林散之)。
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,洋人懂书法至少还有几十年。我们幸福,看见好字,能喊出好来。

作者: 林伟    时间: 2012-7-30 10:49:06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12-8-7 16:43:56

[attach]16332[/attach]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12-8-7 16:44:31



听筝
柳中庸

抽弦促柱听秦筝,无限秦人悲怨声。
似逐春风知柳态,如随啼鸟识花情。
谁家独夜愁灯影?何处空楼思月明?
更入几重离别恨,江南歧路洛阳城。
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12-8-7 16:56:10

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-8-7 17:27 编辑

日本有俳句。
不会日语,拿捏不住日本人的情绪,感觉他们很容易崇拜什么,比如说起俳句,那是嘘吁不已,几乎永远和自己不会有什么关系,只能崇拜。
比较经典的俳句有这样的:
“We admire the beauty of the falling cherry blossoms, but the blossoms still on the tree will also fall soon.”
也不错。可以用大白话译成“落英飘然堪最美,枝头风韵终相随”(不能告诉日本人,别破坏人家的心情)。
中国人不觉得一定要崇拜。那固然是一千多年的人,可那个人和我们一样,都生存在不足百年的狭小空间里,他有什么可能比我们高明到哪里去呢?
于是,有人提笔就写,写得好不好,记录了当时。请过来看,也不那么差。
想来,诗不重要,崇拜重要,或者是崇拜当时的诗重要。
日本人的书法很普及,几乎到处可见,整体水平不低。中国人写字给领导看,日本人写字给古人看,这么着发展下去,将来有一天日本人要领导书法了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12-8-7 17:09:51


在北戴河,一个三十几岁的安徽籍医学博士问:喝豆汁儿么?
豆汁儿成了北京人的标识。
因为梅兰芳在上海演戏,有人专程送去豆汁儿,这豆汁儿也成了有着另外涵义的标识。
想起林伟。没林伟,恐怕此生与豆汁无缘。

作者: 林伟    时间: 2012-8-9 11:40:45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林伟    时间: 2012-8-9 12:07:31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林伟    时间: 2012-8-9 12:09:10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林伟    时间: 2012-8-9 12:16:22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12-9-6 10:24:20


芙蓉楼送辛渐
王昌龄   

寒雨连江夜入吴,   
平明送客楚山孤。   
洛阳亲友如相问,   
一片冰心在玉壶。

作者: 林伟    时间: 2012-9-9 09:26:19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林伟    时间: 2012-9-9 09:28:33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刘惠杰    时间: 2012-9-15 21:29:25


这个书家不认识。在哪儿看见的,留下了。
这几年才开始认真看字,到今天心里还是完全没底。也许就是这么个过程,开始会看一点,说不出怎么好,就是好,以后感觉强烈了,但是更说不出什么。
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。
几年前,在协民处看到一套王铎的字帖。摊开来开,不觉得好。查询后,知道王铎重要,有很多重量级书家推崇,翻来覆去地看,仍然不觉得好。这几天,忽然觉得有些意思。





欢迎光临 外附校友联谊会 (http://waifu.zhongyueyong.top/) Powered by Discuz! X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