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了个资料,贴这儿。 北京和平门、复兴门和建国门的来历 明清遗留的老北京城,本由平面呈倒“凸”字形的内、外两城所组成,开有“内九外七”共16座城门。在这16个老城门之外,另外多出和平门、复兴门、建国门。 明清时期,老北京的城门非简单的出入通道,而是设计周密的整套城防要塞。每座城门,均由城楼、箭楼及连接二者的瓮城所组成,瓮城之中,形成封闭的空间,敌军一旦闯入,即被“瓮中捉鳖”。 和平门、复兴门、建国门都不曾具备上述设施,它们只是在清朝灭亡之后,为了交通方便,陆续在老城墙上开辟的通道而已。 和平门开辟于1926年,其目的是沟通被内城南城墙阻隔的北新华街和南新华街。 北新华街在清代曾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排水沟。 1913年,袁世凯政府的内务部总长朱启钤将这条排水沟改建为暗沟,在其地上兴建了一条北起西长安街,南抵内城南城墙的街道,命名为北新华街。朱启钤原拟将该处城墙打通,使北新华街与外城新建的南新华街连成一线,再接上中南海袁总统府西墙外新建的府右街,共同形成一条新增的沟通内外城的南北干道。 正阳门外的富商闻讯,担心此举会导致行人分流,影响正阳门外商业区的生意,遂行贿权要,游说当局,说是打通城墙会泄漏风水,不利于总统。迷信风水的袁世凯信以为真,阻止了打通城墙的计划。 1926年4月,冯玉祥国民军将领鹿钟麟出任北京警卫司令以后,下令将南北新华街阻隔处的城墙打通,开辟了两个门洞,分为上、下行通道,并安装了铁门,命名为和平门。1958年,为改善交通,将和平门门洞拆除,形成更为宽阔的城墙缺口。 据北京市档案馆1999年第四期《北京档案史料》所载《日伪统治时期华北都市建设概况》记述:1939年,日寇侵占北京时,在内城东西城墙上扒开的两处缺口,新辟城门,未设门扇与门洞,因陋就简,从未修饰,为以后的复兴门和建国门。
|